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社会 >

外国教育哲学及历史评估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哲学社会时间:13-05-28 08:40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论断

在单向度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是技术形式,这使得使人沦为机器运转与国家产业链的一部分,成为单向度的知识工人。鲍尔斯和金蒂斯在其《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著作中用大量生动的描析了学校教育的异化现象:为建成再生产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教育系统必须努力培养人们严格服从并充分分化自身的观念、提升人们争获优异发展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奖励和赋予与各种等级制对应职位相切合的个人特征、强化作为经济上底层阶级分化基础的成层意识。教育变革的驱力源泉:公共教育的推开与普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析,指出资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加重“人的单面性”、使人愚化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系统的运转造就了符合资本雇佣需要的能力型、学历型力和适应社会公共发展的意识型、普及性公民,并憧憬和描绘了公共教育的理想蓝图。鲍尔斯和金蒂斯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公共教育的普及为例对公共教育进行了这样的设想:“教育以个性自由发展为唯一目标,均等主义性质,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均等的教育机会……”④,继而阐释无产阶级及其后备军在公共教育的普及中发展壮大给资本主义结构改革和教育变革带来的新动力。托马斯•库伯强调,整个社会公共教育的普及是去除业已渗透到技术工人头脑中并逐渐流行起来的错误观念的有效途径。葛兰西主张加强公共学校的实际组织、教职员工、学习费用、教育内容等要素研究与实践,使“公立学校组织得像一所学院,具有全日制的集体生活,没有如今那些虚伪而的训练方式;学校应该集体地进行,并且有教师和优等生的帮助……”⑤。以保证学生的年龄、智识、道德发展与学校的目标一致。公共教育的倡导及公立学校的出现,反映在所有机体之中,改变在新赋内容发展之际,意味着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新型关系的开端。

评价与现实启示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积淀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和社会教育践履提供指导。在西方教育发展进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虽对教育问题的揭示和析理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但无论是再生产理论流派,还是抗拒理论流派,都对西方教育及其制度有着透彻而动态的理解和发展性理论争鸣,这些理论都立足于宏观社会结构和实用主义思想指导来探讨微观教育现象,从不同视角清晰剖析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经济存在的关系与矛盾,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把西方社会20世纪中后期社会问题的症结归咎于教育制度、把资本主义精英的培养和维系归结于教育权力的行使、把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关键归功于教育,这在当时的政治圈子左派和右派已达成共识,其对于指导我国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竞争优势、引领世界构建衡量国家教育质量与培训制度的国际教育标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教育思想对于推进当前教育实践批判和构建适合性教育创新机制具有借鉴价值。任何社会,缺失批判,就不可能有社会进步;没有教育学派的批判争鸣,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学的持续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家主张运维社会主义教育策略唤起劳动者的批判精神,开展批判性教育变革和批判性民主运动,推成社会制度的变革。这其中的批判教育思想,既有利于培育人们对教育缺陷的批判态度,增强人们的自清、自醒与自悟,又有利于在批判学习中推促教育学的发展,并不断警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隐性与显性的教育功利化、教育庸俗化、教育工具化倾向,对于推动我国在批判中找到适合国情、社情、校情、民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具有借鉴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具有现实意义。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有益于构建和谐教育。追本溯源,任何发展的终极旨归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教育的本质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本质体现。⑥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关于学校教育应努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至以人性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有力呼应。事实上,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只看到教育的“树木”、没看到教育的“森林”、只见到了教育的“用”与“形”,没见到教育的“体”与“质”,这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家阿多诺所说的“残缺教育”,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表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屡见不鲜,其只能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而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和富于创新的人。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家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思想,对于我们统筹受教育者身心健康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回归与张扬、改变教育产业化趋势、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陈金波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