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 >

气象与服务民生综述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自然科学时间:13-05-28 09:01

日本公共服务的机能

日本气象厅一直致力于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根据不同的目的提供相对应的简单易懂的气象情报,并根据使用者对服务的反馈与评价,不断推进技术开发,筹划并实现新的服务功能。日本气象厅从事风、雨、火山、、变化等方面的监视、预测、预报工作,下辖五大管区气象台,管区下设160处地方气象台和测候所,进行自动化的气温、降水量、风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日本在全国设置了1300多处(约17公里1处)自动气象数据获取系统,进行雨量自动观测,其中约850处(约21公里1处)还进行气温、风向、风速、日照时间的自动观测;在降雪较多地区,还有300多处观测点观测积雪深度。(二)日本公共气象服务的民生机能日本气象厅以守护人类、守护自然为己任,通过地面自动观测、高空无线探测、风廓线系统、雷达、卫星及海洋观测,构筑了全方位、立体的气象观测系统,以期准确把握自然现象,预测气候的变化趋势,减轻和防止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监视地球的变化情况,监控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并尽快向政府和公众提供相关,以便及时采取应对及防护措施。如为航空局、航运局提供气象预报,包括风、雨、雪、雷、云、雾、气流、火山灰等方面的信息,以保证航空、航运安全。日本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亚洲地区通信中心、太平洋台风中心、温室气体世界资料中心、亚洲地区特别气象中心、亚洲太平洋气候中心,其静止卫星———向日葵6号、7号是世界气象卫星监视网的成员,日本通过与国际气象组织成员国的紧密合作,努力推进国际间的气象合作与交流。日本气象厅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各种防灾气象预报,为国家防灾机构、地方公共团体提供灾害信息,主要包括台风、火山、地震、海啸等。图1所示,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经过处理,汇总成与国民生活相关的各类情报,通过行政部门及媒体等,传递给国民、产业及外国气象机构。目前,日本已经形成了完整、规范的系统,环环相扣,情报涉及范围广,贴近日常生活,体现了公共气象服务民生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没有民间气象机构和民间气象事业者,气象局承载的任务极为繁重。因此,建议成立气象协会等类似的民间气象服务机构,既可以减轻气象局的负担,又可以从多个角度服务民生。日本气象厅通过各种传媒向有关地域的居民传达灾害信息,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特别是针对某一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直接对应市、町、村等基层政府和组织,通过都、道、府、县等行政机关①,将准确的信息即时传送给民众,民众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灾害信息,更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开展,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见图2)。建议我国成立连接气象部门与基层政府和组织的防灾机构,制定防灾,在灾害来临之前及时将预警预报传递给国民,做到服务民生的细致化。灾害对策是国家危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日本国土省气象厅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和《气象业务法》,在防止、减轻灾害,制定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对策,预防二次灾害发生等方面,为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的防灾减灾机构提供各种必要的气象信息。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气象厅依据震级信息发布相关预报、警报、天气变化预测等等。同时,气象厅的防灾气象信息也通过各种媒体向广大国民。另外,以都道府县及下属的市町村为中心实施的地域防灾对策,依据地方气象台提供的防灾气象信息做出决策。在都道府县设置灾害对策指挥部时,地方气象台等机构派遣工作人员对气象状况进行解说,对“地域防灾计划”的形成、实施提出建议,举行普及性防灾知识的宣传演讲,从而获得地方公共团体和当地居民的认同和支持。

中日公共气象民生服务之比较

(一)机构设置中日两国的气象管理体制有差异,工作程序规范各不相同,但是,气象服务的公益性是一样的,服务对象都是国家和民众。中国气象局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级(含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日本现代气象事业起步较早,发展较长,系统比较齐全。日本的第一个气象观测机构———北海道函馆气候观测所(现函馆海洋气象台)建立于1872年。日本全国布有1300个自动气象资料采集系统。(二)民生服务机制1.日常气象信息服务与我国相比,日本的民间气象服务体制更加完备。在气象预报士制度、气象产品的提供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民众及社会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便利,还普及了气象知识。日本气象厅向民间获得国家许可的气象服务公司提供观测数据和预测预报资料。气象服务公司为企业和民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如进行户外工作的公司可以获知天气状况,以确保作业的安全;商店可根据预报情况调整进货和库存,确保货源,促进季节性商品的销售;新干线列车或工厂生产线可以通过了解地震等灾害预报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有的气象服务机构如日本气象协会还提供季节性很强的预测和适时通告,将与气象相关的时令、节气等诸多信息以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民众,不仅为民众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也为民俗的传承、的延续贡献了力量。具有代表性的是赏樱、赏红叶、滑雪场雪情等,其中尤以赏樱最为突出:日本气象协会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对日本全国自南向北各地的樱花开放时间进行预报和预测,以便人们提前安排赏樱活动。我国由于体制不同,有些预报由各地气象台、台或景点等提供,如南京紫金山景区有专门的对冬季梅花开放、秋季桂花开放的预报。各地气象局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为当地居民提供适时的预报,如南京可以提供梅花、荷花、桂花、菊花的开放时间的预报,将气象预报精细化,在服务民生方面做得更加细致、周到。日本气象厅在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时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了服务对象的层次和理解力。第一,力求“准确”,使用意义明确、没有模糊概念的词语;其次,追求“平易”,避免专门术语,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第三,确保“简洁”,做到精炼,不重复;第四,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采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词语作为预报用词。对比日本的经验和成果,我国可以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数量更多、与民众生活更加密切的服务项目,不仅可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功能,还能提高民众生活的品质。如果能够和节气、节令相配合,结合民俗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挖掘,那么,将不仅对公共服务有所贡献,还能够传承文化、丰富民众生活。2.防灾气象服务日本由于其独特的位置,处于中纬度地带,四面环水,恰好位于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台风、火山、海啸、暴雪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对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视。气象厅承担了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包揽所有气象台、测候所的统辖权,管区内无论陆地、海洋、还是航空气象台和测候所,均由气象部门管理,便于协调海、陆、空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监控,政出一门,令出一家。日本的灾害应急体系比较完备,防灾减灾宣传、、训练齐全,各部门对于防灾减灾工作都非常重视,比如文部科学省具有非常齐备的体系,重在平时的灾害知识教育和灾害防范训练。由文部省到各都道府县,再到市町村都制订有详细的应对灾害的计划,确立灾害应对体制,由防灾联络会议和非常灾害对策指挥中心进行统一协调,极力推进灾害预防工作。一方面加强教育,普及灾害常识和防灾自救方法,定期进行安全指导、避难训练、配发宣传资料、召开研修会;另一方面着力于机能强化,一旦灾害发生,其快速反应机制便立即启动,收集灾害情报,初步研判并汇报,确保人身安全,尽可能防止灾害扩大或二次灾害的发生。如此,多管齐下,积极进行防灾减灾的研究,努力寻找防止或避免各种灾害的方法。日本在多部门协调工作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借鉴。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由政府主导,注重宏观,关注重大事件、重大决策,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气象服务对于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气象保障是成功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升显著,在宏观上、在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是,普通民众对于各种灾害的了解不多,对如何防止灾害的认识不到位,训练也不够,很多人在灾害来临时不知所措,气象部门在科普教育、防灾减灾宣传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掌握一些气象灾害及相关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技能,对气象及气象灾害的认识更深刻一点,对如何防灾更清楚一些,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必然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就能处乱不惊,从容应对所面临的灾害,灾害损失也会大为降低。“从细微处见精神”。以人为本的气象服务应当从向民众普及气象知识和各种灾害知识开始。仅以台风为例,日本每年所遭遇的台风一般为10至20次,但是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普通民众了解防范措施,在气象部门准确预报之后,人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地震灾害发生时也是如此,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达到7.3级,烈度大,破坏性强,地震发生于凌晨,震中位于人口密集区,但是死亡人数仅为6500人。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物的防震级别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民众训练有素,自救逃生能力强。归根结底,就是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到位,防灾训练落实具体,人们的防灾意识强,防灾措施得力,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使灾难造成的损失大大降低。然而,我国的情况却难以令人乐观。2004年,强台风“云娜”仅在浙江一省就导致188人死亡,全国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因灾损失人民币181.28亿元。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灾害频发,更应引起我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视,同时积极思考如何采取措施保护民众,降低损失。针对自然灾害,气象部门的应急对策研究必须及时、准确,信息发布必须通俗易懂、有理有据,综合各个部门、各机构、各学科的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多渠道、多角度地做好通报工作,以避免民众产生恐慌情绪和由恐慌导致的混乱等。

服务民生的思考

(一)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制通过构建防灾气象信息网络,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民一体的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日本的气象业务支援中心等民间气象机构,弥补了气象厅服务的不足,不仅解决了问题,也创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气象事业的服务内容。我国可以效法日本,建立民间气象服务体系,作为气象服务多样化、精细化的一个环节。此外,气象预报员国家资格考试制度一方面培养了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普及了气象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气象,了解气象服务,对于气象的认知与理解更充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这一制度。日本气象厅集陆地、海洋、航空、气象于一体,在距离本土遥远的离岛甚至在南极都设置了观测站点,收集了覆盖范围广阔的气象资料,为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了支撑。我国应当构建和完善观测体系,在天空、陆地、海洋建立稳定、密集的观测台站,扩大和细化观测网络。我国航空观测预报独立于气象局观测网络之外,自成体系。增加海洋观测布点,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观测数据,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而且在无人岛等处设置观测点,还有宣誓主权的意味,对于维护我国辽阔的海洋国土具有非凡的意义。(二)普及气象及防灾减灾知识,多样化服务民生我国气象部门在保证宏观决策的同时,应当下大力气,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落实防灾减灾教育和训练。气象事业是公益性事业,防灾减灾涉及国计民生,但尚未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我国的气象服务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服务于民的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长远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当是注重公众,把基础做好,毕竟民众和民生是国之根本。气象知识的普及,各种气象要素的通俗化解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因此,对于气象信息的要求就越高。民众了解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后,能够更好的安排生活,并对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可信度给予理解和宽容。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可测,但是充满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对待预报的准确程度和人工影响天气的有限性,过分渲染某一成功案例,便会给人留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印象,这种印象对于气象事业的发展来说是负面的。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使民众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等级、严重程度,知道如何减少并尽可能避免损失,知晓气象灾害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各种数据所对应的灾害程度,明白如何应对灾害,不仅可以减少群众的恐慌,还可以积极预防和躲避灾害。同时,使人们认清灾难的规模、破坏程度、危害等级,从而重视即将发生的灾难,做好防范措施。虽然现在的气象信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提供了相关的气象信息,但是范围过大,内容笼统,更新也不够及时,公共气象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工作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不同行业、各类人群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差异很大,如何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气象信息的要求,深入研究气象服务的对象要求,实施针对性强的服务是气象事业多样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气象事业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民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在深化经济调节,强化市场监管职能,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的同时,中国气象事业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努力实现气象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作者:姜丽萍 刘慧旻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