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公平正义观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启示》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经济科学时间:15-02-09 10:15
一、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观点
(一)以物质生产为基础
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马克思认为,“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实质上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表述的内容归根到底无非是对物质生产的反映”。因此,社会公平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必须在现实生产力允许的范围内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是针对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也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涌流的社会财富为基本条件。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社会主义公正的前提和基础,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空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只能是空想的、庸俗的共产主义理想。
(二)以按贡献分配为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在上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公正观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恩格的按劳分配理论,并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其理论,逐步形成了按贡献分配的理念。按贡献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不但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其自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有利于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国家竞争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变革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形态,揭示了人的发展历史进程及规律。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可见,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统一,二者是互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活动能力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充分发展、人的爪.全面发展等。
二、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世界各国都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2009年的基尼系数是O.47,这说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严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的数据,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1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7美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31.0%。另据2010年5月24日的《人民日报》报道,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l,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二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4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三是社会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在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的调查中,20%的最高收入群占有全部收入的54.48%,而20%最低收入群所占比例还不足1%(0.79%)。从家庭收入来看,20%的最高收入组占有近60%(59.35%)的全部收入,而20%最低收入组所占收入的比重不足3%(2.69%),高低收入比为22:l。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但加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更是违背了分配公平的原则,通过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三、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对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启示
收入差距问题制约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我们认识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发展生产力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条件
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其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测,也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实质上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表述的内容归根到底无非是对物质生产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就只是空洞的口号,在贫穷的条件下,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二)合理的制度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的切实保障
任何社会的运行,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纲纪。制度的设计不是凭空想象形成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而制定,它是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和长期探索的结果。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维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只有我们清理和废除那些不合公正的规定,设计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合理制度体系,制度才能真正保障人民普遍自由并体现其价值。笔者认为,完善和制定各项制度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制定制度要遵循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二是,制定制度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三是,制定制度要以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正为前提条件。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公正,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制度,并严格按照程序和制度办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解决社会不公正现状,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是事关改革成败、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部分人富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人人共享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根本目标。邓小平认为,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公正的本质体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仅追求利润,而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先富起来的社会公民,要富而思源,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仍然处于贫穷和困惑中的农民,尽早实现普遍受益、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r �p��不怎么重视教育,好多学生还没上到高中就弃学了,而留下的同学也是比较优秀的,加上竞争力比较小,所以不是所有同学都努力学习,只有少部分真正渴望学习,想走出去的同学努力奋斗,所以最终走出去的学生很少,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四)师资
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而特殊部分。其特殊性决定了从事民族教育事业教师的光荣性﹑艰巨性﹑复杂性。 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兼有多种社会身份,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成长的特点。
三、改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从长计议,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可观,基本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
一是拓宽师资渠道。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东、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任教,鼓励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等。二是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 从严治师。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
(三)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办学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从老师到学生,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因地制宜,积极在全国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教师应使用汉语教学,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
(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这些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建设自己的局域网,建设计算机室,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设备教学的能力,减少同发达地区的差异。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取网上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
(五)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人
首先,国家政策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助学金专款、减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生活费等特殊措施确保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在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优先享有国家政策,其次,广泛发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困济贫’行动,改变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不活的局面,支持东、中部地区社会力量在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办学,或者面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在东、中部地区办学。
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普九”的进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广大学生有充足的书本、宽敞明亮的教室,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教育进程迈进;通过加大投入,保证、提高教师的工资,才能使教师“留守阵地”,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切实做到免除特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各项费用,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才能使广大失、辍学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总之,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促进全国56个民族共同和谐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
热点排行榜
- 12014-01-13《护理管理杂志》
- 22014-01-13《健康必读.上旬刊.》
- 32014-01-13《中外医学研究》
- 42014-01-13《中国乡村医药》
- 52014-01-13《医学新知杂志》
- 62014-01-13《陕西中医》
- 72014-01-13《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82014-01-13《中国老年学杂志》
- 92014-01-13《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102014-01-13《社区医学杂志》
- 12021-12-23《建筑工程中异型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
- 22021-12-2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探究》
- 32021-12-21《基于建筑后评估的建筑策划教学体系更新》
- 42021-12-20《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分析》
- 52021-12-16《白血病化疗相关味觉改变的中医综合施治研究》
- 62021-12-15《体育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工具的应用》
- 72021-06-04《心理护理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期中的效果观察》
- 82021-06-04《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及策略》
- 92021-06-03《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作用》
- 102021-06-03《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手术患者的影响价值》
- 12014-01-13《护理管理杂志》
- 22014-01-13《健康必读.上旬刊.》
- 32014-01-13《中外医学研究》
- 42014-01-13《中国乡村医药》
- 52014-01-13《医学新知杂志》
- 62014-01-13《陕西中医》
- 72014-01-13《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82014-01-13《国际护理学杂志》
- 92014-01-13《现代预防医学》
- 102014-01-13《河北医学》
- 12021-12-21《基于建筑后评估的建筑策划教学体系更新》
- 22021-06-02《护理人员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32021-02-01《试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
- 42021-01-15《让课堂练笔点亮语文课堂》
- 52021-01-12《免费中职生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 62015-02-09《《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 72015-02-09《《浅谈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 82015-02-09《《海洋生物学,古老但仍有待揭秘》》
- 92015-02-09《《干扰素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应用》》
- 102015-02-09《《试论新时期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探讨》》

- 2015-02-09《简析<法兰西内战>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 2015-02-09《简论加强基层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
- 2013-06-02国内地方系统知识流动刍议
- 2013-05-28住房抵押贷款养老体系诌议
- 2013-05-28知识库导向的课程教与学释解
- 2013-05-28大学任职教学模式对我们的启发
- 2013-05-28目视法的教导模式刍议
- 2013-05-28谈嵌入式系统培育方式的实践
- 2013-05-28国内哲学发展的不足解析
- 2013-05-28国学运动的基本倾向概述
- 2013-05-28知识视野的组织研究文献简述
热点期刊关注
- 2021-05-29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与救济探析
- 2015-02-06《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
- 2015-02-06《浅谈西部医学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观现状分析及对策》
- 2013-05-28物权法在婚姻案件中的困境及思考
- 2013-05-28隐藏富贵的情感观释解
- 2013-05-28论妇女怎样对付新婚姻法
- 2013-05-28婚姻法释解之婚姻财产赠与
- 2013-05-28强化网络法制教育的策略解析
- 2013-05-28对律学研究问题的思考
- 2013-05-28法治建设与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探索
- 2013-05-28婚姻法三房产权属条款的法学思考

- 2021-05-28大学技术转移转化政策比较研究
- 2015-02-09《浅谈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2015-02-09《简论公平正义观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启示》
- 2015-02-07《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
- 2015-02-06《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民营经济发展》
- 2015-02-06《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风险规避路径》
- 2013-05-28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演化诌议
- 2013-05-28董事长捐赠及经济模型探索
- 2013-05-28地方金融合作的趋势及途径探索
- 2013-05-28谈市区低保家庭资产的调查与对比
- 2013-05-28经济发展下市区老人体育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