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药卫生 >

《干扰素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应用》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医药卫生时间:15-02-09 11:47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目前,病毒性肝炎按肝炎病毒的类型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按病变轻重以及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3大类。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 主要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可能起一定的治疗作用。抗病毒药物中对乙型 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一磷酸阿糖腺苷(Ara-AAMP)、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磷甲酸钠(foscarnet)、叠氮脱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儿茶素(cyanidanol-3)、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扰素诱导剂——聚胞嘧啶核苷酸(简称聚肌胞,即polyl:C)等。其中以干扰素和阿糖腺苷、干扰素和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先后使用对消除HBV复制标志较为有效。
 

  2 干扰素的类别及其对肝炎病毒的作用机理

 
  干扰素(IF N)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分为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其中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干扰素对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B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
 
  干扰素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I(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此外还证实γ-干扰素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γ-IFN,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3 应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选择条件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及HBeAg,并诱导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使肝细胞核内HBeAg消失,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及ALT恢复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从30%~60%不等。通过近几年来应用干扰素的报道,慢性乙肝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时,以下情况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①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有持续升高者; ②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异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水平低(<100pg/ml)者;③有明确急性发病史,病情较短者;④应用干扰素剂量宜大(300万~600万单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疗程宜长,一般6~12个月为一疗程; ⑤肝脏病理有活动必炎症病变者疗效佳;⑥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⑦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者;⑧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⑨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和抗体产生者;⑩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4 干扰素的使用剂量与治疗乙型肝炎的关系

 
  根据应用γ-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报道,干扰素用量3Mu/d×2周,继之3Mu/qod×14周,共治10例,干扰素用量为1Mu~1.5 Mu/d×16周,共治15例,用量为0.25Mu~0.5Mu/d×16周,共治10例,用量为0.015Mu~0.03 Mu/d×16周,共治8例,均为肌肉注射,结果:3Mu组的10例中有5例(50%)HBeAg阴转,1Mu×5Mu组的15例慢性乙肝中有4例(26.6%) HBeAg阴转,而应用小剂量(<0.5Mu)干扰素的18例无1例HBeAg阴转。又有报道使用α1β基因工程干扰素(国产,亦称赛若金)治疗20例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CAHB)患者,剂量为4 Mu/d16例、6 Mu/d及2 Mu/d各2例,2个月为一疗程。结果HBeAg的阴转率为55.0%(11/20),11例HBeAg阴转患者中,同时抗-HBe阳转者为6例(54.5%)。对照组14例CAHB患的血清HBeAg及抗-HBe治后均无变化。
 
  近期Marracher综合文献应用α2β干扰素治疗440例慢性乙肝的结果,治疗HBeAg、HBV-DNA及HBsAg的阴性率分别为51%~66.49%、49%~72%、2.5%,抗HBe阳性率为44%~62%。治疗3~6月,肝组织学改善占24%~60%。因此,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已较肯定。
 

  5 其它抗病毒药物与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

 

  5.1 阿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应用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在细胞内能转变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的作用。无环鸟苷对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比对宿主细胞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强10~30倍,约3000倍的抑制病毒增殖浓度才能抵制宿主细胞的生长,故其对机体毒性有为低。阿糖腺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清除HBV复制标志的效果约20%(16/80),无环鸟类苷对抑制血清HBV有效率约26.6%(4/15);而以上药物分别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时可提高疗效。Scullard等曾对16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使用IFN Ata-A联合疗法,治后HBeAg转阳者43.7%(7/16)。Man等采用IFN与脱氧无环鸟苷联合治疗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后HBeAg转阴者38.9%(7/18)。
 

  5.2 激素与干扰素联合应用

 
  激素与抗病毒药先后应用,对慢乙肝患者HBeAg转阴等有较好的作用。Yokosuka等对29例HBe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分3组治疗,第1组9例先用强的松龙,每日40mg,连用4周,隔1~2周继用Ara-A,剂量为每日5~10mg/kg静注,持续4~8周。治后HBeAg转阴者6例(67%),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7例(78%)。第2组10例单用阿糖腺苷,剂量为每日5~10mg/kg,4~8周为1疗程,治后HBeAg转阴者1例(10%),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6例(60%)。第3组10例为对照(未用激素或Ara-A),HBeAg转阴者2例(20%),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2例(20%)。近年来文献报道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基因工程制备的干扰素)先后治疗慢乙肝患者能提高疗效。药物使用方法为:先予强的松龙治疗4周(40mg/d×14天,继以20 mg/d×14天),然后撤除强的松龙,间歇1周后再予INTRON-A治疗。剂量为2.5×106~5×106IU,每日肌注1次,连续2周,第3周开始,同一剂量1周3次,共14周。药物副作用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减低等,停药后即消失。
 

  5.3 干扰素与干扰素诱导剂联合应用

 
  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对清除HBeAg和降低DNA多聚酶活性似有一定疗效。本品与Ara-A联合治疗慢乙肝患者可巩固疗效,应用Ara-A周疗法之后,给予聚肌胞,隔日肌注4mg,连续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HBeAg、HBV-DNA和DNA多聚酶阴转率有明显差异。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