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社会 >

知识视野的组织研究文献简述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哲学社会时间:13-05-28 08:40

期刊的选择期刊选择的标准是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知识与组织领域国际顶尖期刊。国际上有关组织知识的知名论文最早都是发表在类的顶尖期刊上,并且文章中的引文都源于顶尖管理期刊,但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专门研究组织问题的期刊,而且这些期刊上发表了越来越多的组织知识论文。目前知识与组织研究领域国际顶尖期刊的涵盖范围适中,包括50种余种期刊。依据研究的契合点,本文只选取了其中的9种期刊。近年来知名度较高的AMJ和AMR,带动了组织领域知识积累与扩散方面的研究,并成为组织知识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推手,它们所探讨的议题十分广泛,包括:组织中的知识概念、知识的分类、围绕着知识组织进行的学习研究等。内容涉及知识管理、组织理论,乃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尤其是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凭借在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要性,开始影响企业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论文的选择在确定了所要分析的9种期刊之后,接着就是选择目标文献。不同检索标准会获得不同的结果,为了保证尽可能全面的检索到相关文献,本文不仅选取knowledge、knowledge-based、organization作为关键词,还选择firm、organizationalknowledge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在EmeraldDatabases、Ebsco-hostResearchDatabases和SciencedirectDatabases中进行检索,共得到114篇论文(不包括重复的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1996年至2011年上半年,选择1996年作为起始年份是因为通过检索发现,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这个时候已初具雏形并呈日渐完善的趋势。最后将选择的论文与其他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交叉对照和补充。在众多的研究主题中,“知识与组织学习”方面的文献占总数的15.79%,以绝对的数量优势排名第一,显示出知识对组织问题研究的绝对重要性。主题为“知识与价值创造”的文献占11.40%,排名第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问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知识转移和整合、知识创造、公司(组织理论)、知识共享、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等经典主题始终被研究者所关注,分别占知识视角组织研究论文总数的9.65%、7.89%、6.14%、5.26%和4.39%,排名第三至第七位。数据及文献分析以上114篇(其中2011上半年为6篇)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论文中,绝大多数是由外籍学者及其合作者完成的(2002年之前,独立作者发表的论文较多),只有极少数是国内学者或与国外学者合作而成。通过合作,他们为此主题的研究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也为已经具备丰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文献锦上添花。分布于1996—2011年间的文章数量变化(见图1),勾勒出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问题研究主题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变:1996—2000年,研究大比重地聚焦在“知识的生成、获取与组织”上;2001—2007年,理论研究者和业界人士开始冷静地思考“学习知识的多样性与组织价值创造”等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也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其中,2001年的文章数量为历年之最(13篇),说明这一研究领域受到学者的重视;2008—2011年,组织研究的焦点转向了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认识“知识与组织变革、创新”,研究成果逊色于前一阶段。依据搜集的114篇论文,表2把每种期刊的文章分布情况做了分析。可以看到,1996—2011年间,发表研究知识视角组织问题论文最多的期刊是《Organiza-tionScience》(共28篇),占到论文总数的24.56%;《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以21篇论文排名第二,占到18.42%;排名第三的是《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共19篇),占到16.67%。在这114篇论文中,所涉及的学者超过180人,其中,HaridimosTsoukas发表论文3篇,MartineRHaas发表2篇,BruceKogut发表2篇,DennisAGioia发表2篇,GerardoPatriotta发表2篇,JohnSeelyBrown发表2篇,KenGSmith发表2篇,MortenTHansen发表2篇,NicolaiJFoss发表2篇,RobertMGrant发表2篇,WenpinTsai发表2篇。

知识视角组织的研究概况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探讨组织的议题则可追溯至更早。爱丁顿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布卢尔指出:一切知识,不管它属于经验甚或,都应当作为研究材料彻底加以探讨。依据文献,自Gran(t1996)以后,学者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不同形式的知识与组织问题上[6]。2001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知识与组织学习问题的探究,2007年出现了重大的转机:研究者从、学和社会学等视角来探究知识与组织问题。近15年来,无论知识领域的研究多么宽泛,有一条主线没有变,那就是基于组织问题的研究不但没有脱离知识,而且知识因素越来越深入到组织领域。概念与分类在管理学界,对“知识”下定义依然并非易事。管理学大师Nonaka(1994)曾把知识定义为一种被确认的信念[7],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受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模式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整套系统和相关的背景系统。随后研究者纷纷对知识的界定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见表3)。虽然诸多的定义存在着多样性,但它们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知识的内涵,而且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知识根本上是认识者在一定情境中对一定世界进行重构的实践产物,它总是同特定的实践情境或特定的世界相联系。从理论发展的看,对知识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界和哲学界。由于知识的内在复杂性和开放性,对知识做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是困难的。因而目前管理学界对知识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模糊性,许多学科(如经济学)过分依赖理性,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知识。研究者虽然各抒己见,但他们基本认同这种观点——组织是不同类型的知识体。问题的关键是,除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包含什么?本文延续了以往对知识定义的研究,在确定知识研究文献时,着重强调了杨百寅教授对知识概念的定义[8]:知识是人们通过心智反映、个人经验以及情感影响而形成的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应、体验、认识和理解。组织是一个活动体系,在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之外,杨百寅教授独具匠心地将活性知识纳入组织问题范畴,在此基础上他比前人走的更远一些。可以说,活性知识在管理学界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知识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面的演进,同时唤起了研究者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反思。一般而言,知识对组织研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对知识的分类仍颇具争议。典型的知识分类,如Polanyi、Nelson、Winter和Nonaka等人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以及个人知识、结构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分类,这些问题在Grando-ri和Kogut(2002)、Hargadon和Fanelli(2002)、Haas(2007)的研究中都有所明示[9-11]。此外,还存在着自发知识、有意识的知识、客观知识、集体知识[12],头脑知识、具体知识、嵌入知识、编码知识[9]、事件知识和流程知识等40余种有关知识的分类。从多样性方面来考察,通常在很多文献中看到与知识的认识有关的三种元素或途径:数据、和技术。学者们普遍认同这种观点:知识是有价值的信息,它的组成元素包含了信息、、关键技术及技巧[13]。要注意的是,每个维度端点上的知识只是一种知识的理想存在形式,组织现实中的知识总是处于端点之间。由于知识类型的不同,不同知识主体的思维模式、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乃至各自立场都会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知识冲突的潜在根源。英文单词“organization”最初不是直接用于人本身的概念,但其朴素的初始含义又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现在使用着的“组织”一词的基本内涵。企业组织理论出现以后,组织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组织的概念下过迥异的定义。其中,“目标”、“职责”、“职位”、“效率”等使组织的概念更具体、更明确。公认的是,现代管理学把组织视为由人群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力量协调系统”,并具有共同目标、相关结构和内部规范等特征。事实上,组织是过程性的演化体系,是指事物朝着空间、时间上或功能上有序组织结构方向演化的过程体系。这一种情况,往往又称为“组织化”。组织或组织化的结果是将组织的分层性、结构性、过程性、复杂性、反馈、有序等概念联系起来。关于组织概念问题,更细致地说,组织理论范式的探析最初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客观的客体,后来这种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生成的、演进的实体,主张个体和组织只有在与的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描述和认识。研究表明,20世纪中叶管理学期刊早就开始刊登(或发表)组织研究论文,直到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把基于知识的理论应用到组织研究中。例如,以“知识代替效应”理念为基础,Kogut和Zander(1996)发展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目标[14]。他们认为,知识不仅会替代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分析,而且知识视角对组织问题研究和解释将是非同寻常的。此后,组织研究逐渐获得一般管理领域学者的重视,发表在主流管理学期刊上的组织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一流期刊近年来不断发表特刊,深入讨论一些组织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主流管理学界也表现出对组织研究的极大兴趣。近年来围绕着知识视角探讨组织的研究频频出现,这些文献为组织的更深探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但是它们始终局限于诸如知识定义和分类等领域。本文把文献中所使用的词汇整理为:从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积累、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过滤、知识、知识整合、知识保护、知识生成、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隐喻、知识等角度去看待组织问题[15-19]。这些研究提议从早期较多探讨组织的定义、类型等方面逐渐拓展到组织环境、组织创新和组织认同等更广泛的领域,显示出组织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的提升。

知识视角组织研究存在的问题相对于管理实践上的蓬勃发展,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在管理学界虽有数年的研究文献,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学者最为忧心的是因庞大的语汇体系(众多的词汇之间存在同义重复的问题)而缺乏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这种“丛林”式的研究视角,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如具体的公司组织业务流程)有所削弱。在对检索到的114篇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中发现,国际顶尖管理学期刊上1996年到2011(截至6月份)年间基于知识视角有关组织研究的主题非常宽泛:有研究者关注于组织的什么力量影响知识平台的吸收或同化[2];有的则认为组织研究的重点应突破能够现实地解释知识的类型进而转入团体(社区或集体)[20];有的是在组织当中研究合作、竞争以及知识的分享[23];有的是从刺激与监视的角度研究创新知识资产与公司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22];有的研究通过不同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来刺激(或培养)[技术]创新[24];有的研究在高科技公司中的知识存在和知识创造能力等[24];有的研究了基于知识的悖论:即在没有知识模仿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组织)规模[25];还有学者在个体的维度上分析了社会资本与知识创造的关系[26]。不少学者从多视角出发,从不同方面解释了知识资产、组织控制和组织创新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7]。其次,对知识和组织概念本身,学界仍未能清楚地界定其理论框架。在比较了1996—2011年发表的管理和组织研究文献后发现,大多数学者基于知识是组织价值创造的前提这一事实,从知识的不同维度出发来研究相关组织问题,例如,组织控制、组织认同、组织文化、组织、组织实践、组织冲突、组织绩效、组织领导、组织变革、组织信任、组织设计、组织角色等。通过114篇文献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文献很多,但绝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二维”模式(显性和隐性的领域)。“二维”模式的致命弊端是无法“平衡”研究范式,致使有关组织问题的研究滞后。最后,由于组织的广延和开放的程度是动荡不定的,所以没有清楚界定企业组织研究的边界。组织涉及多个构面,横跨多门学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导致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对组织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诸如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种研究方法等。这些现象表明,必须建立特定领域研究的鲜明界限。Fiss(2011)指出了组织研究面临如何建立合法性的挑战[28]。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作为新兴的领域,边界和交流性有助于维持合法的活动系统。构建明确的研究边界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可以建立研究的合法性,同时也可以加速组织学术领域研究的发展。

研究主题和重要发现

本文首先以文献数量、期刊的贡献和作者情况为依据,对9大国际顶级管理专业期刊上研究知识与组织问题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这是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和水平的首次系统性评价。随后,本文将从研究方法、研究层面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对相关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反映近15年来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在管理学中的进展,按照以下思路确定期刊范围和文献的检索与分析。首先,对期刊范围的确定遵循以下几个规则:第一,根据以往类似研究中对管理学学术期刊的遴选结果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期刊范围框架;第二,研究仅限于学术性期刊,因而排除了类似《哈佛商业评论》这类实践导向较强的期刊;第三,根据管理学研究的特点,期刊要涵盖与管理学相关的各个领域中的顶级期刊;第四,为了从整体上展示知识视野下的组织研究,排除了一些管理学领域中较为专业的期刊(如学期刊等);最后,本文确定了9种管理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前面已经列举),并围绕这些期刊进行论文的检索(论文的检索见前文)。在114篇论文中,关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实证性、探索性、案例分析和评论性,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论文中应用最多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共(55篇)[29],占到48.24%;其次是实证性研究方法(共42篇)[28],占到36.84%;排在第三位的是探索性研究方法(共14篇),占到12.28%。还有少量的案例分析(2篇)和评论性(1篇)研究方法的论文[18],分别占到1.75%和0.88%。由于关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描述性研究集中于知识的定义、分类、转化和整合、组织学习等主题上。研究视角知识视角的组织问题横跨了多个领域,因此多层面的互动关系研究成为研究组织问题的关键(见表4)。例如,关于知识的创造、共享与组织能力、知识〔流程〕与组织学习、知识的生产与组织控制、知识与组织协调、知识与组织设计、知识与组织认同、组织政治与行为、知识与组织结构、知识与组织生存、知识与组织革新、知识与组织绩效等研究[30-32],强调知识与组织问题两者的联结[10]。此外,由于组织是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因而很多文献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研究[33]。这些文献共同揭示了组织存在的研究包括个体的视角和整体(组织)的视角两个互相补充层面。但就很多管理学研究而言,组织问题似乎没有特别大的突破,仍然没有脱离“二元”关系的羁绊。在上述研究层面中,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协同演进的框架学者们基本认同。很多组织学习的发生依赖于每一个同伴的协作战略,这为组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不过,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需要各种理论流派的整合,比如可以借鉴“战略”的研究路径,借鉴其他学科以推动新的理论向前迈进。研究主题与热点问题通过对9大国际顶尖期刊上基于知识视角组织问题的文献回顾,比较其研究成果,发现有关知识与组织问题的已有研究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对市场和信任的研究[34],同时也包含对公司与知识的研究[35];有对知识边界问题的研究[13],也有对行为伦理问题的研究等[36]。在对114篇文献进行梳理后,将从如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从知识的整合到组织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实现了知识与组织研究上的一大跨越。这种跨越式的研究首先离不开公司及其相关内容。公司作为一种专门从事知识转化的社会交流,作为一种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精炼现有的知识存量和提升知识有效使用率来创造价值。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先,知识在价值增值和创造中占很大的比重,其次,知识转移和复制的障碍赋予知识战略重要性[38]。在组织当中,资源被整合以提高其创造能力,也就是说,资源的独特组合允许公司组织通过开展特殊的活动(如市场化)来增强其有效性。事实上,公司在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保护有价值的知识。这样,管理者通过更新或推进知识整合加强了公司生产能力。由此可见,组织文献中一个共同的假设和惯例是公司的边界应当包含有价值的能力和核心知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有价值的知识更多包括隐性知识,因为其难以把握(较之于显性知识)而被人们通常所忽视。Coff和Eastvold(2006)对这种有价值的知识进行了与众不同的分析[26]。他们重视隐性知识而又不拘泥于这种知识,探索并阐明了信息技术或许使个体进一步专门化和产生更多的隐性知识,强调在隐性知识扩张的时候保护具有战略属性的知识。如果说知识存在于特殊的形式之中,那么组织能力的本质就是对个体特殊知识的整合。现存的知识基础理论关注节省知识交换中的等级效率,他们提出一个理论框架,让其聚焦于知识或能力形成过程中替代组织形式的有效性。公司作为一个机构,它的存在是去解决这种困境:它要求个体专门研究开发特殊的技能,同时建立机制,个体通过这种机制协调整合不同的知识(基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所以在今天,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整合组织内不同主体(个体、团队或部门)所拥有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一种互动方式。正是拥有不同知识结构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为组织创造新的知识联结模式提供了动力[39]。可以断定,知识的整合,对组织有效性的意义十分显著。知识视角的组织价值创造范式应该说,Nonaka所提出的模型对组织中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在文献中发现,引起组织实践者关注的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实践团体理论[40],该新理论中蕴涵的实践团体的学习过程有力地推动了组织理论的向前发展。关键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知识资源在组织价值创造中的特殊作用。基于知识的组织理论提倡公司组织是完成两个不同的目标: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应用。有学者从组织(公司)内部和外部对知识的生产给予高度重视[41],他们甚至认为,在动态环境中,公司即为组织,其能力是去开发和使用作为价值创造源泉的知识[16]。无需争辩的是,管理者面对知识基础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组织开发已经发展了的知识或能力,而是试图解释组织如何有效地去产生知识和能力。现有文献表明,以下途径可以使组织产生新的知识:其一,公司的具体活动创造知识[感性实践][42];其二,组织成员通过创造知识[理性分析、启发式或认知研究][43];其三,个人信念同样可以产生知识,在公司内部,个体的社会关联将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这将产生新的组织知识;其四,奠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关怀是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严格来说,组织如何透过知识产生价值涉及三个层面:个人、组织(群体)和社会[44]。基于知识视角的研究者向新价值的创造位于公司层面这种认识发起了挑战,他们把理论建构首先更多地指向个人维度[45]。Grant(1996)指出:“个体角色在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原则库中是最初的要素。我相信在知识的创造和应用过程中,它对刺穿组织知识的面纱以及澄清组织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6]”所以,价值创造的过程一定是从组建组织的个人层面开始的,或者价值创造必须是通过集中于个体的原初知识条件而被领会或理解的。统揽文献,在个人层面,价值创造包括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等。

随着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Sirmon等人(2007)基于知识视角[48],开发了知识投资与价值创造的理论模型。通过强调组织的解释性,检查知识要求、能力和投资,他们对一些组织为何比其他组织进行更多的知识投资以及这些知识投资为何对价值创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给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释。从知识的界定与分类的文献来看,传统上,知识的生产多是由大学与研究机构在室中进行的,再进一步应用至组织。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组织内新的知识范围与生产来源也更为广阔,不再局限于研究机构或实验室中。最新的研究文献表明,组织内对知识的生成或生产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单一的管理学领域,开始引入科技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元素,如结构现实主义、基础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等[16]。不仅如此,对组织如何透过知识产生价值问题的研究范式已经上升至认识论(演化、变异和营造)、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知识视角的组织认知学习问题在组织理论中,研究者在相当程度上不但没有忘记“学习知识”,而且将组织学习知识作为持久的话题,用了多种方法在具体的学习语境中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组织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组织能力的是组织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14]。对公司组织而言,知识是认知学习的基础和成果,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它的“合约性”,而且还蕴含着不同的生产性(技术的或组织的)知识,以及在这种知识基础上的学习和成长。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如何做到这一点?其一,要建立一种默会知识明晰化的转化机制促进知识内部共享;其二,要加强组织单位结构上的紧密联系及系统解和交流知识,以实现知识的顺利转移,进而开发出组织学习能力。相比知识与组织两个单独的术语,组织学习具有更为复杂而统合的内涵。DeRouin等(1998)认为[49],学习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在理论中的使用不仅强调了对组织属性的持续改进,而且为组织“自由适应和进化的战略柔性”提供了潜力。组织学习作为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关注知识是如何变化的。从组织学习发生的载体来看,主要有个人、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就组织学习发生的模式来看,包括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三环学习等三种模式;而从组织学习过程本身来看,则分为直觉感知、解释说明、归纳整合和制度化等四个子过程[34]。Mill-er(2006)等人通过研究人际学习和隐性知识进而延伸了March的探索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模型[3]。Visser(2007)依据Bateson、Argyris和Schn的研究,重构了第二次学习的概念[50]。此外,组织学习根据环境的变化,还包括从错误中学习[51]、元学习和有计划的学习[50]、从经验中学习[52]、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53]。通过对上面文献的洞察分析和整理,本研究发现如下因素在影响着组织学习:首先,来自知识本身的影响因素分析(隐性知识、特殊性、复杂性、经验、系统性);其次是来自联盟成员主体的影响因素(①学习方组织自身的认知能力,②学习方组织对待知识的态度,③学习方组织的动机水平,④知识源方面);最后,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①战略动机,②信任,③组织文化)。当然,那种单纯基于个体某种主观意识的知识,特别是未经组织运用且未被证明能够产出效益的知识,由于带有明显的模糊性与不连贯性,不在组织学习探讨的重点范围。如果说前述文献有点陈旧,那么接下来的研究文献一定会为这一领域的探析注入新的活力。Zhao和Olivera(2006)通过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包括两个维度的革新[54]:认知发展和行为发展。重要的是,在没有任何相关认知发展的情况下,行为发展能够发生。从另一方面来看,为了有效地维持竞争优势,认知发展和行为都是必须的。用Treviňo(2006)等人的话说就是[36],面对认知障碍限制我们的领会和理解、限制我们对知识的共享时,伦理行为对组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全局上统揽文献,无论是创建学习型组织,还是组织创新、组织变革、团队、组织设计、组织冲突和组织发展,都将或多或少地涉及知识问题。组织核心能力的建构与提升,依赖于组织能否成功地将其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学习,充分实现组织知识资源的整合、发展和增值,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及文化,从而推进组织不断向前发展。例如,Hult等人(2004)基于知识基础观视角,通过对组织学习文献的整理与,在2004年设计了连接知识开发与战略供应链的模型[55]。

从某种意义来说,围绕着知识,组织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实现协作与战略联盟。不过,目前对组织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限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内进行,前者把组织学习过程归结为商业活动数量上的增加,后者则把学习过程等同于组织效率的持续提高,两者都过于注重组织学习的效果而忽略了组织学习动态过程的真实含义。3.4重要发现通过对1996—2011(上半年)年间发表在9大国际顶尖期刊上114篇文章及其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可以看到,国际主流管理期刊发表的有关知识视角的组织问题的文章数量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表明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问题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尤为突出的现象是,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和其他名校、学者合作在上述9大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大多数文章关注的主题比较简单且单一,已有研究彼此之间比较独立,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归结起来有如下研究特征和局限性:其一,现有研究处于分散状态,这成为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大障碍;其二,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知识和组织间关系的模型和分类,很少有文献探讨如何有效地避免因知识滥用而带来的组织风险问题等;其三,相当一部分研究对知识视角的组织认识停留在静态的层面,忽视了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2005年之前关于组织研究的知识视角问题,大多数文献局限于知识的认知、创造和转移等方面,而且观察者已经认识到组织的研究发现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缺口。研究者在组织自身设计活动的基础上开发了知识转移与认知之间潜在的模型,很多文献是关于这个缺口的可能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研究[1]。追根寻源,组织存在的永恒法则是尽最大可能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决定其空间的大小又取决于知识。由于知识可以使组织有效地使用、操纵、转换多种组织资源,所以作为一个机构,组织对知识价值定位的开发是根本的。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必须向新的理论话语和视角敞开胸襟,以避免陷入理论上的固步自封,获得更加丰富而深刻的理论解释。在此意义上,组织管理领域巨大的实践解释需求为各种知识的应用和研究视角提供了巨大的延伸空间。表面上看,很多文献似乎普遍热衷于数学建模,依然缺乏对现代组织运作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从而使得对现行组织理论问题的批判反思成为当今管理研究中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因为基于知识视角的很多研究恰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批判和建构的。在组织领域,批判的目的是在日益多元的世界里建构人类组织实践的新基础,它的繁荣是一系列研究者推波助澜的结果。依据114篇文献,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具有这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很多研究停留在对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类与解构阶段,很少有人了解或研究组织知识跨边界转移的有效性涉及不同的文化情境(文化变迁),从而使组织的真实运转与经典模式中假设的协调不相符合。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整体论”视角的介入以及知识因多样性而存在的分化特质,使得研究者开始借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术语和认识(如前文提到的“理性”、“情感”等)来研究组织伦理问题[56],出现了多学科融合的迹象。随着知识视角组织研究的深入和分歧的明朗化,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已经初步形成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对知识与组织研究的标准化和框架之统一的期盼。在此意义上,只要组织研究的范围还在扩大,只要组织研究依然遵循多元化的逻辑,那么,作为知识视角的组织探索就一定不会失去生命力,而且将成为不同学科之间对话的切入点。

启示与展望

组织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早期的组织和知识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和发展脉络,要找出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竟是那么的困难。然而,发表在一流管理学期刊上的论文逐步将知识因素引入组织研究领域。渐渐地,组织与知识开始出现奇妙的逼近,到20世纪80年代,它们终于真正地融为一体,形成了正常的、互补的学术现象。从1996—2011(上半年)年间国际一流管理学期刊的文献总体来看,基于知识的组织研究发生了重大的视角转变(从“隐性—显性”到“隐性—显性—活性”),这彰示了该领域研究日益成熟和深入,展现了知识经济多元语境下知识与组织对话研究的历程与走向。不过,凡是涉及知识与组织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带有知识管理的印记,但本文所选择的文献并不是依据知识管理来研究组织问题。此外,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展现出与其他学科、领域交互式的应用拓展:一方面,其他成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组织领域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战略管理、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的相关研究都为组织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组织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组织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开始以“反射”的方式向其他管理领域渗透。这些研究与其说是要我们相信所观察到的组织问题源自于知识视角方面的差异,不如说知识视角对组织研究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出于研究创新与论文质量等方面的考虑,本文把“知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试图在揭示其动态规律的基础上对组织问题全面探讨。文献分析表明,在研究方法上,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导,尤其是近年来有所增加,同时还涌现出不少实证研究方面的论文,而案例分析和评论性方面的文章却相对较少;在研究视角上,文献突出了知识与组织的协同演进;在研究主题上,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局部)到深入(全面)的过程。就此而论,有关知识与组织研究的碰撞或融合,深化了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趋于理性和科学。离开对知识视角的组织回顾性研究,就无法理解组织运行的,无法认识组织研究的现状,也无法预见组织的未来。综上所述,关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已经引起了海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研究的局限之一在于期刊的选择,由于只选择了9种管理类国际顶级期刊1996—2011(上半年)年间的论文,所以无法涵盖知识与组织问题研究的全貌,这可能造成研究的遗漏。不过,这些文献足以反映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发现,国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的颇丰研究成果中鲜见影响深远的大作,大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囿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范畴,只是印证不同类型的知识视角对于组织研究的影响和意义,抑或寻找组织理念方面的差异。尤为重要的是,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长期停留在对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类,或者是解构与融合阶段,加之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主题分散与路数各异等原因,使得一些有价值的文章无法进行有效归类,导致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一套逼近规范和主导的整合性理论架构。基于知识在组织研究方面的主效应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前述不足和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探索更多未知的变量,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并且更多地关注知识因素对组织各层次管理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从而使研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不仅如此,为了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境,围绕并检视多个已知的知识维度(如值得关注活性知识视角的巨大研究潜力)及相关的隐形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构建新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理解和把握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知识互动动态过程。本文通过对国际顶尖组织管理领域期刊中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文献回顾与综述,旨在引发管理学家和研究者对知识视角组织研究要点、热点和焦点的重视,并凝聚全球范围学者对知识与组织问题研究的合作共识,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作者:屠兴勇 杨百寅 单位:兰州大学 清华大学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