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工业技术 >

校企合作的回想与展望述评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工业技术时间:13-05-28 08:30

研究的分布状态1.在期刊中的分布1989年至2010年发表的校企合作及相关论文共计4438篇,其中关于“校企合作”的1873篇,关于“工学结合”的1389篇,关于“产教结合”的321篇,关于“产学结合”的245篇,关于“产学研合作”的132篇,关于“产学研结合”的478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研究基本上是职业研究,两者之和占到论文总数的73%,且80%以上发表在近三年;产学研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主要是普通,论文占总数的14%,在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的1873篇论文中,理论研究论文237篇,实践探索论文1636篇,在“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237篇论文中,关于模式研究论文最多,达123篇,研究集中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意义、模式类型、特点及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这些论文绝大多数是从职业学校角度进行研究,从企业角度研究校企合作的论文仅有14篇。关于体制机制的研究论文61篇,且多侧重于学校层面的机制,主要是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或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等,对体制的研究很少,只有7篇,主要涉及政府作用、政策两个方面;关于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其中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论文10篇;还有少量“国外比较研究”和“文献综述”。在“校企合作”实践探索的1636篇论文中,其中98.9%是基于学校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学校经验(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实训实习、师资、与学生管理、创业、科研、教材、企业经验和其他(指拼凑论文)等;区域校企合作现状研究的论文只占1.1%。2.在学位论文中的分布从1989年至2010年以校企合作及相关概念为“关键词”的博硕论文共有122篇,其中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117篇,硕士论文数量及分类见图6。在检索到的5篇博士论文中,与校企合作高度相关的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和《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2篇。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基本特点、模式类型、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具有代表性的如《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刘凤云,2010),《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产教结合新机制和办学模式的思考》(蒋国平,2005),《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欧阳丽,2009),《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谭界忠,2007)等。(二)借鉴资源依赖理论、企业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中间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等,对校企合作体制中校企双方的关系进行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如《利益相关者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位管理》(王炎斌,2010),《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贺修炎,2008),《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博弈论分析》(李向红、李向锋,2009),《中间组织理论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张苗荧,2009),《基于知识管理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张健、黄亚妮,2007),《校企关系嬗变历程视角下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探索》(张英杰和徐涵,2010),《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马成荣,2007)等。(三)依据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和合作各方的作用,对校企合作进行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如《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杨占东,199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余祖光,2009),《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张海峰,2009),《治理视域中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张海峰,2008),《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驱动方式解构、问题与策略》(庞世俊、庞少召,201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喻忠恩,2009)等。(四)从实证调研的角度,探寻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角度进行调研的主要有:《校企合作成为技校教学常规模式———中国技能人才培训调研报告》(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2009),《发挥行业作用凸显职教特色———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周凤华,2008),《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调查分析报告(上、下)》(毕结礼、王琳,2010),《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王文槿,2009),《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查吉德,2006),《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霍丽娟等,2009),《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张俊珍等,2008)等。从职业学校角度进行调研的主要有:《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基于中国大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温希东、黄亚妮,2008),《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高职校企合作调查与建议》(王运宏、白鸿辉,2007),《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张利庠、杨希,200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上)———基于江苏实践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殷翔文等,2008),《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洪贞银,2010),《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基本情况调研与分析》(胡小勇、韩冰,2009)等。

研究的主要变化趋势

第一,从文献数量上看,一是从2005年以后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二是在2003年和2006年有两次大幅度增加,文献增加的时间分别在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之后。可见,政策因素是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推手。然而,这些研究基本集中在模式的研究上,体制机制研究文献数量非常少。第二,从文献的研究视角看,随着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如张健和黄亚妮(2007)从基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共建校企合作关系,贺修炎(2008)运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李向红和李向锋(2009)从博弈论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耿洁(2010)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校企合作应基于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基础之上,杨国良(2010)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等。第三,从文献的研究深度看,研究经历了从模式研究到体制机制研究的过程,即“为什么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什么”—校企合作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校企合作“怎样做得更好”的过程。一是2004年以前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如何认识校企合作、应该怎样做及介绍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三个方面。二是2005年至2008年的论文主要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对策是什么、需要哪些体制机制的保障,如沈宜蓉和史建权(2008)分析了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发展中遇到的校企双方利益差异、企业缺乏合作意识、理论研究滞后、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困境,提出相应对策研究;黄亚妮(2006)和洪贞银(2010)[1]归纳了校企合作在观念、政策、运行、本质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2009年后探讨如何进行深度合作、如何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如韦佳(2009)和胡颖蔓(2009)等建议要建立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合作的长效机制。第四,从研究的方向看,2007年以后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理论基础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如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基础理论的研究,莫翼翔(2007)从系统论的视角构建了工学结合的运行体系,提出了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策略。王翠华(2010)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界定为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和感情维系的路径,建立长效机制。韦佳(2009)认为由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组成产学合作长效机制。[2]此外,蔡萍(2009)研究了企业高职院校激励机制,陈仙(2008)和程贵妞(2007)研究了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孙云志和何玉宏(2009)从治理分析的视角谈高职院校与企业伙伴关系的构建。[3]第五,从研究的水平看,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类论文的层次明显提升,理论性明显增强,如宋小华和冉云芳(2010)基于杭州市的案例从区域经济特点来研究职教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问题,[4]吕静锋(2010)从企业校区的新视点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5]叶鉴铭等(2009)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6]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五年来,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提高,但与校企合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校企合作实践发展对理论的需求还相差甚远,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模式研究多,体制机制研究少。从研究的中可以看到,近五年对校企合作的研究集中在模式的探索上,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研究方面,仍然是以学校层面的体制机制为主,研究基本上是从人才培养的需求上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描述学校成立的各种校企合作机构,提出加强企业参与的政策建议,尚缺乏从国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研究。第二,宏观研究严重缺乏,微观研究多且研究水平亟待提高。从统计的所有资料来看,对校企合作的研究集中在学校的微观层面上。微观研究校企合作的文献虽然数量庞大,但还仅限于对事实的总结和浅层分析,典型经验总结不够,没有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校企合作宏观层面的研究严重缺乏,能够检索到的宏观研究文献基本上是历年的政策文本,论文研究甚少,从国家制度层面上对校企合作进行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如制度框架的规划性和设计性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第三,理论研究薄弱,且明显滞后于实践探索。从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经历了一个引进国外经验—试点—反思—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确立模式—深入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研究力量一直处于薄弱状态(统计显示理论研究仅占12.65%,且多在近三年),滞后于实践探索,致使校企合作的实践缺乏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第四,研究方法局限,研究手段单一。研究文献大多数为现实描述性的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归纳性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占绝大多数,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的研究有,但非常少,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偏少。研究基本上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极少。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和加强以下四个方面:1.加强宏观层面上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从顶层设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家政策文本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高政策依据,反映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理念、规划和意图。校企合作是一项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性的举措,截至目前还缺乏专门的、国家制度层面上的校企合作政策文本,有关校企合作的理念、体制机制散在于其他政策文本中,缺乏整体规划。因而,需要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从国家的层面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设计出较为系统、完善和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明确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政策措施的连贯性,避免针对问题制定政策的现象;对于校企合作的词语使用和表述应统一、明确、固定,避免政策文本中的经常性变化。2.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理论基础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基础理论研究,将基础理论研究与职业教育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等重大项目结合,并转化为理念和知识体系,真正体现理论研究的服务功能。3.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科研方式方法,充实校企合作研究成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突出的特点是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能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需要更多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行业企业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证研究,增加定量定性研究的结合,更好地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转化为研究成果,推动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4.广泛地建立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经常性联系平台,提升职业院校的科研水平。以项目、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项目合作、建立协会或学会等形式,发挥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加强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间联合开展科研的协同研究机制,促进院校校企合作经验的转化和提升,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准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支撑。

作者:耿洁 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