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社会 >

哲学与人的爱智危机刍议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哲学社会时间:13-05-28 08:40

爱智的品格

作为一种爱智慧的学问,它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葆有惊异。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哲学思维的时候强调,“哲学起源于惊讶”。接着亚里士多德在解释惊讶的时候说,哲学起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知与未知的中间状态。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种状况,眼前的一个东西,如果你对它一无所知,你不会感到惊讶,对它了如指掌也不会感到惊讶,能够引起我们惊讶的往往都是一知半解的,说不知道还懂一点,说真的知道还不完全了解,这个时候人们渴望对这个事物有更深的了解,对这个问题产生注意了,也就产生了惊讶。因此,哲学思考的好多东西都是我们似曾相识的,比如在谈到理想时我说,理想是永远不能实现但又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有的人可能就不同意,所以才有惊讶,有惊讶就会想方设法去弄明白理想这个概念,进一步和我辩论。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深化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第二,善于怀疑。思考哲学问题和思考其他问题不一样,哲学要善于怀疑,哲学的本质在于批判。怀疑就是有疑问,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众口一词,我们要在大家都自以为是的思维定式下,进一步看到事物的自以为非,这个事物有什么不寻常。有人说不仅哲学思考需要怀疑,也需要怀疑呀,科学的怀疑最后的结果是解疑,最后要把未知变成知。但哲学的怀疑最后思考的结果,可能是确立自己对世界的一种感悟,不能替代别人,这个问题我弄明白了,我把这个结果说给你听了,你仍然不明白,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哲学是个个性化的东西。所以怀疑是哲学思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马克思在谈到他的哲学理想时说,要从人们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善于总结推定出对于事物的否定性的理解。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才变成批判的哲学,也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怀疑这样一个本质。第三,本真心态。本就是本色,中国中的本这个字非常重要,围绕着本会组成若干词,如本色、本然、本真、根本。总之这个本它是源或者说出发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谈到文化的时候,才有本真心态。那么什么是真呢?这个真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真理的真,这里强调的真是人生的本然状态。比如说这个人很率真、很天真、很纯真、有真情,真也是一个“源”的东西。把“本”和“真”两个字组到一块,本真就代表事物的原。我们做人要本色不要虚伪,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本真心态可能越来越少。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哲学就是一个去蔽的过程。我们的日常人生遮蔽了好多东西,遮蔽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特别成熟,说话滴水不漏,想一想这样的人很可怕,他的那种纯真之心被遮蔽掉了。如果带者这种被遮蔽的心态去思考哲学问题,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因为功利之心充满了全身心。哲学思考有时犹如练气功,有的人练十年天目也没打开,有的人练三个月就开天目了,原因主要是心态问题。禅学大师慧能原来就是一个担水、砍柴的和尚,但他却成了中国禅学的领军人物。现代社会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与人要讲究真诚,因为我们生活中真诚的东西太少了。有时候做好事会被误解,大街上看见一个人出车祸,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等他醒来之后却反咬一口说“就是你把我给撞的”,因为他有一个确切无疑的推理:如果不是你撞的,你怎么会发这么大善心把我送到医院。这个社会本真的东西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若干年前,国家曾把三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在此期间每天就是擦桌子、擦窗户、让地保持很干净而且不要随地吐痰,三月份过去之后,桌子也不檫了、地也不扫了并且往地上多吐两口痰。那时候流行一句话“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一些外国人评价说中国只有三月份才是文明礼貌月,其他月份就不讲文明讲礼貌了,后来就取消了文明礼貌月。所以哲学思考需要天真、本色之心,它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本真心态。张岱年先生在他的《大纲》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家因爱智,故决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哲学家不必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之人,而是深切地追求真知之人。哲学家常自疑其知,虚怀而不满,总不以所得为必是。”张先生所讲的这种状态在老子哲学中有个词叫做“不盈”,因为水不满,所以才能再装进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本着这种“不盈”的心态。海德格尔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家,他曾说过“哲学智慧的获得是一个澄明的过程”,哲学就是在追问的过程中产生出智慧,慢慢地在岁月的沉淀中浮现出理想的状态。

现代人的“爱智”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读书》杂志是非常畅销的,最高的发行量是200万份,(这些年来的阅读量每况愈下,在读者群中没有太大的影响。)当时搞了一个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这个讨论虽然是在学术圈里边展开的,参与者都是搞、哲学、美学、的人,讨论的主题是“当代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而这个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理供科背景的人在人文方面的缺失,搞人文学科的人又缺乏一些的知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中关村小学生写反潮流日记,对学校和老师的做法提出质疑“为什么给我们留作业?”日记公开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批示:看来要改革,要砸烂十几年来的教育体制。从此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白卷先生,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混乱不堪。所以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的人的人文学术基础非常差,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这些知识要自己回头恶补。现在的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参加《论语》背诵比赛,当然人们有疑问这样做是否妥当,但是我们人文方面的一些日常格言、警句、经典的段落从小就打下基础,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我们今天从哲学角度反思,一方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哲学的这种自明性思考,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出现了一种危机,这种危机称之为“爱智”危机。我们之所以说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是因为“爱”和“用”有最根本的区别,即爱是目的,用是手段。爱本身就是目的,不需再有任何理由,“你为什么爱他?”“没有理由,因为爱所以爱”。如果说“我爱他有五个原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随着你的五个理由一步一步展开,会发现你的爱非常之苍白,因此,得出结论:爱是不计功利的,不讲任何理由的,直接把本身作为目的的一种情感。全天下的父母对子女从来都是不计任何功利的,直接把培养孩子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对子女的抚育就是他们的人生的展开形式。爱情又是一种什么情感?如果是那种绿色爱情、无污染的爱情同样是不计任何功利不计任何实用考虑的。把爱情放到这样一种非常神圣的地位,就会发现周围几乎没有真正的爱情。当然这和我们的时代有关,建国以来我们的爱情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的爱情时尚是资产阶级臭小姐嫁给工人老大哥,六七十年代的爱情时尚是部队军人为女孩子的首选,八九十年代的爱情时尚是嫁个有钱人。这些时尚就造成了后来的大批社会悲剧,我们也不能否认有喜剧的存在,但更多的是悲剧。因此,哲学作为爱智之学是不计功利的。马克思曾写作《哲学的贫困》,我们试想哲学为什么贫困?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有闲的时候,静下心来,在一种非功利的心态下面,考虑人生的问题,如果这个人整天为生计奔波,一般来讲成不了哲学家。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哲学之所以没有任何进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一直在为生计而打拼,现在的生存压力让我们更多地考虑怎么样去用智慧而不是爱智慧。大学校园里学所学的知识、学科也都是在用智慧,诸如外语、、律师证、驾照等各种各样的资格证。其实我们更多地要超越这些实用技术,如果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老板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对答自如,这未必是好事,未必就标志着他是个高水平的学生,因为象这样的学生大学期间完完全全按照这个模式去应试。他可能完全与企业的需求吻合,但是这样的学生没有大智慧,他的文化积淀不厚重。一个好的学生应该是,到了企业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内,才能适应社会,一旦适应了环境就会厚积勃发,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现在学生所学的东西功利性较强,这种现实导致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能持续向前。现在的人们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像我们较熟悉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这些概念之所以今天提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因存在短期行为而造成了很大后患,高楼迅速建起来之后,发现楼的质量有问题,城市建完之后,发现相关的配套设施诸如邮局、园、学校、公共绿地等都没有,从发展的角度讲缺少可持续性。现时代之所以强调和谐社会,是因为这些年来,人与人之间过多地关注了我与经济的问题,缺少了我对别人的关注。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了,现在社会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太少了,因此,就特别提倡和强调团队精神。哲学在思考当代问题的时候,有些生不逢时的感觉。老子哲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套用老子的思维,哲学作为一种无用之学,不能给大家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正因为如此哲学才贫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子又讲“无用之用视为大用”,就是说哲学作为一种无用之学是让你抽出身来冷眼再看这个世界,旁观我们的世态炎凉,才能悟到一些人生最真实的东西,所以中国哲学特别强调反省功夫。所以老子哲学中的“大用”更多的是和我们人生的感受相关联的,而这种人生的感受往往是在我们超越这种实用的、功利的考虑之上,才能悟到的。担水砍柴,皆成造化,是和每个人的天性联系在一起的,和你的人生是否处在遮蔽状态相关联。

作者:刘冬雪 单位:思想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