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人文教育 >

情境认知的学员企业实习现况研究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人文教育时间:13-05-28 08:59

H大学工科企业实习现状分析

根据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特征,本文从实习情境创设、交互性社会交往、专家指导情况、反思与实习评价四个方面对H大学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参与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次工科实习的调查对象是H大学工科院系的大四学生,施测时间为2011年的5月底(该校大四学生毕业时间为6月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15个工科院系中随机抽取5个为样本,并按照各样本院系具体学生人数的20%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问卷759份,回收率为72%;经过对无效问卷的剔除,共得有效问卷694份。1.实习情境创设现状。针对实习情境创设现状的分析旨在了解企业是否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真实的实习和实习任务,这是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H大学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参与度调查涉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形式和实习内容。(1)在实习形式方面,分别有26.2%和29.8%的学生以分散及分小组的形式进行企业实习(见图1),有43.8%的学生以整班或专业集中的形式进行实习。学生分散实习有其优势也有不妥之处,原因在于实习资源有限,实习人数越少个人所得实习资源就越多,因而,实习环境提供的任务难度和复杂性都会随之增加,个人在环境中得到意义建构的程度也会增加。但是绝对分散的实习使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社会性建构成为弱点。新手之间的交流往往能够架起通往专家级别的阶梯,因为新手面临同样的问题、具有类似的思维习惯,更容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同等情境下的合作沟通能力并获得不同角色的观点,丰富学生具体工作的社会意义建构,因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从而导致社会性建构不足就成为分散实习的弊端。与分散实习相对应的另一端就是多人数大规模的集中实习,这种实习将有限的实习资源作最大程度的分割,使每个人获得的实习资源变得非常少,这种情况下实习环境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不会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2)在实习内容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7个选项(参观、听企业人员作报告、生产线下操作、生产线上操作、工艺设计和程序设计、产品设计和结构设计、创意设计),基本涵盖了工生实习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82.9%的学生只接触到一到两种实习内容,接触到三种实习内容以上的学生只占不到20%(见图2)。并且数据显示,284人次的实习内容是参观,听企业人员做报告的人次数为201,而生产线上以及生产线下操作人次仅分别有59以及47人次(见表1)。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作为情境中的学习者,并没有得到合法的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在情境中处于绝对边缘的位置。情境学习的有效性在于使学习者切实地参与到情境中,与情境中的其他社会实践者产生交互作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和深化概念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企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的企业运作环境中了解企业和行业在知识上与上的特点,完成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问题是完成知与行完美结合的必要手段,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模仿都没有进行更遑论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法的边缘参与者,只是停留在换一种环境进行理论学习的阶段,这不利于学生实习效果的提高。2.学生企业实习的交互性社会交往现状。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交互性社会交往包括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学生与企业人员的交往以及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交往。为了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本次实习参与度调查对学生与同学交流频繁程度、合作分工情况、与指导教师交流程度以及与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交流程度分别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在四个调查项中得分最高,而学生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交流得分最低;需要注意的是,四项调查的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说明有相当的学生在实习中不能获得满意的社会性交往。同伴、企业人员与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了学生企业情境下实践共同体的主体,为学生顺利建构社会意义以及形成关于职业的多样化观点有重要作用。情境学习要求学生、专家、同伴及教师构建实践共同体,在实践共同体中,学生的身份不断发生转变,他们通过完成实践任务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意识的认知与共同体实践的具体行为和该行为的社会意义密切相关,这也是实习作为学生进入行业之前重要阶段的意义所在。而实现这种意义的途径之一是实习学生与实践共同体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如果实习学生无法与其他主体之间实现交互性社会交往,就不能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实习对学生的效果也会随之下降。 

提高工科学生企业实习效果的策略

企业中专家可以将情境下的专业思维方式在新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传递给新手,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单一地从理论上获得的,而是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知识与学校中所学的基于理论的知识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学校指导教师是可以把学生理论知识进行性概念化的实践共同体,系统化概念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环境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地在实际情境中与专家进行交流(见表3、表4),这显然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 罗格夫(Rogoff)就曾经这样描述学徒制中同伴的作用:“那些相对来说有更多技能和理解的同伴常常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思维共享,从而拓展新手的理解。更有技能的伙伴也会帮助新手设定问题解决的子目标,让新手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能够应付的方面,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由此可以看出,同伴交流尤其是与有优势的同伴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能够经常与同伴交流的学生只占总体的39.8%(见表5),交往的不足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社会性意义的建构。  反思与实习评价。反思是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它既是行为主体对客观环境刺激的反射,又是调整认知过程、适应客观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品质要求。反思是深习知识的有效手段,反思在情境学习中是自发自动形成的,在实习情境下最能体现学生反思过程的是有关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外部的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并以外部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反思,故学生的反思常带有他人的角色意义。而学生自我评价则是以自我思维方式进行的反思,是一种自发的、更触及学生意义建构深处的行为。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是实习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自我评价方式,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是最常用的外部评价方式。H大学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参与度调查中列举了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等5种评价方式。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H大学实习评价的三个特点:第一,实习笔记记录的频率与学生收获自评呈微弱的反相关(如表7)。笔者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实习笔记的作用,认为实习笔记是不重要和无效的,故在完成实习笔记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和转抄的问题。但通常要求每天都要记实习笔记,导致学生认为实习笔记浪费了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影响了实习的效果。第二,对评价方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参加过口头答辩的学生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相比,其在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5方面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表略)。纸质的实习笔记以及实习报告都比较容易敷衍,而口头答辩的形式会无形中给予学生压力,使之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的过程中。第三,对五种评价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指导教师评价是选用人次最多的评价方法。这说明,H大学的实习评价还是比较倾向于纸质版的评价以及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教师在实习评价中的参与度比较低。企业教师评价能给学生带来职业角色的价值观是学生获得实践共同体社会意义的重要依靠,但是由于H大学实习评价方式的缺陷,导致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的缺失。 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手段。实习评价的方式越科学,越有利于学生的反思,使学生尽快在情境中获得意义建构。H大学学生实习评价虽然起到了提高学生实习效果的作用,但总体上评价方法还是局限于纸质评价,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合作评价也非常薄弱,评价主体也比较单一。

企业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的实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充分的实习环境中学习专业实践知识、行业知识以及社会责任是实现学生情境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很多企业出于经济原因不允许学生真正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情境就无法很好地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缺乏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随之企业为培养人才付出的成本也会提高。因此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的实习情境是企业的责任,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学校应保障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实习资源和环境。首先,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实习资源和最充实的实习环境。某个特定实习环境下的实习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学生去分享有限的资源。在笔者走访大四实习生的过程中,学生反映,某些院系会将整个班、整个系安排到一个实习地点实习,造成了僧多粥少的情况,学生往往因为缺乏操作机器而没有多少机会能够去进行真正的生产实践。这种敷衍的实习带来的结果是更大的实习资源浪费。其次,学校指导教师的角色须转变。在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控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实习指导教师应基于专业将与实践有关的知识进行概念化和系统化,及时对学生产生的困惑给予解答,积极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了解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瓶颈。相对于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心理上的交往屏障往往要小很多,因此,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将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提高产生巨大作用。当前,由于指导教师主要在校内工作,学科知识全面但尤其缺乏实习现场的实践经验,无法在实践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因此,学校指导教师应多与实习场所接触,注意积累实践经验,以便能够结合其学科背景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再次,企业实习评价多元化。评价不仅有评定的功能,还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心理影响。企业实习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评价方式和评价者都要多元化。因为,不同的评价方式代表了不同的评价思维对被评价者的判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反思,如口头答辩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避免学生偷懒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评价者多元化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实践共同体都具有评价学生的权力。不同的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社会意义拥有不同的判断。尤其是企业指导者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职业意识的生长以及实践经验的累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工程的意义建构。企业实习评价的多元化可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提高评价真实性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做到全面发展,也将会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反思性总结。

首先,学生必须对实习充满积极的态度。情境学习中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对实习的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学生必须认识到自身要在实习环境中获得的能力以及获得这些能力的方法并积极地应用,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实习效果。其次,学生必须重视实习中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不仅意味着一种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沟通与合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增长实践知识和学会各种思维方法,还能够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做好从学生到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角色转变。因此,学生必须打破交际中的心理壁垒,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同学、学校指导教师以及企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企业实习是工科院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因为企业实习有如此之大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实习的现状亟待改变。希望本文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分析以及据此提出的相关策略能够对提高当前工科实习效果做出贡献。

作者:刘兆青 陈敏 单位:华中大学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