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网|联系我们
中国期刊采编中心
学术论文|哲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历史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 >

小议科普志愿工作的思考

来源:中文期刊网位置:自然科学时间:13-05-28 09:01

广东中心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

通过情景式、互动式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兴趣、有乐趣参与到展项中,再通过与展项互动达到知识的传递与吸收。这是科学技术博物馆历经300年的发展,不断探索形成了现在这种“寓教于乐”、“展教并重”的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却对我国馆业提出了极大挑战。因为美国每41万人、日本每22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而我国是每223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广东则每417万人才拥有一座科技馆,417万人对一个科技馆的冲击不仅是对展品展项的冲击,更是让为数不多的展教人员的讲解队伍捉襟见肘,如何解决这个巨大的人员缺口?科普志愿服务在这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充实了科普讲解、服务队伍,而且还为志愿者提供了自我奉献,自我价值体现的舞台,这种“双赢模式”也为践行广东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条创新的思路。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特点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项目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①天时,在全国科技馆开始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大背景下,广东科学中心在广东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竣工开馆,被业内称为国内三大科技馆之一,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②地利,广东科学中心在选址上是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与远见的,既没有着眼眼前利益选择人流攒动的闹市区,也没有草草落户在科技园,而是谋划长远发展,扎根在具有浓厚的氛围的大学城。经过几年的开馆运营证明,选址不仅是符合大型科普展馆建设的宗旨,同时也为日后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③人和,广东科学中心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是由该中心团委具体负责组织的,现已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大学城内、外十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科普志愿服务平台。该项工作得到了各所高校得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同级党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安排了专项资金还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专项工作责任人,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工作的认可。

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1)志愿服务内容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科学中心开馆之初,正处于新馆效应阶段,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特别是节假日,最多一天接待量近50000人,这不仅考验着展馆的设施设备,同样考验着服务水平和质量。广东科学中心发挥有限的讲解队伍的最大的能动性,同时把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安排到讲解第一线。事实证明,这些大学生确实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发挥了出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能力,他们的讲解虽不如展馆讲解员深入、娴熟,但仍能将基本原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讲解给游客,并且他们积极、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弥补了讲解的不足,同样得到了游客的好评与赞誉。随着广东科学中心运营发展和满足日益提高的广大公众需要,广东科学中心不时组织各种赛事和临展,如第11届亚太科学中心协会(ASPAC)年会、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第二届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世博广东馆回迁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展览、大型航模表演赛、小谷围科学讲坛和珠江大讲堂等。活动日益增多,不仅使科学中心各项与服务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与变化,志愿服务由简单的科普讲解,发展到主持小谷围科学讲坛与科学领域高层专家对话、科学表演台表演、开放室讲解以及各种赛事的外语翻译、数据、会务接待等多项服务内容。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与服务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也是吸引了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到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中,实现了馆校“双赢、双促进”的良好合作局面。(2)志愿服务模式由请进来变为走出去。广东科学中心作为面积为13.75万m2,拥有室内外展品展项近500多个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全省、全国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能走进科学中心,在情景式、互动式的科学海洋中畅游。随着科普工作的蓬勃发展,科普志愿服务也从最初为场馆的公众服务,走向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积极走出校门,走出科学中心。志愿者们带着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积极、主动地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甚至走进偏远的。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带着展品展项以及科普读物先后多次走进广州市先烈中路小学、天河区天河路街道、河源市双江镇、吴川市黄坡镇和罗定市榃滨镇中学,共计2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市民受益。(3)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从组织者管理变为自己管自己。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由广东科学中心团委与高校团委共同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普志愿服务。每一名志愿者走上服务岗位,首先由科学中心提出志愿服务计划,高校团委根据计划进行招募,筛选将名单交给科学中心,然后再由科学中心组织前期培训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服务。其计划、招募、培训、上岗分配、服务累计及证明等环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之初,广东科学中心团委、用人部门都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经过两年的磨练,同时借鉴国内技馆的经验,广东科学中心也逐步探索出由志愿者自己管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志愿者更清楚如何管理更加有效,因为他们从志愿者中来,也将回到志愿者中去,这样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管理工作,大学生们能在服务工作中得到锻炼,得到认可,潜能得到了发挥,有效地保持志愿者的参与度,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创立科普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和探索,科学中心共组织4万多人次的科普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达30万多个小时。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得到了省市两级团委的认可,并荣获了志愿服务贡献奖的称号,同时也成为我省首个“广东省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示范点”。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在专项经费保障下,有效地开展了多项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项目。(1)科普调研项目。主要是针对科普场馆特别是广东科学中心展品展项及讲解服务方面进行专题调研活动,有效地促进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对广东科学中心二期建设搜集相关材料,该调研项目形成的调研报告部分内容已被该中心研究设计部采纳,被称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资料,其调研成果将可能出现在展馆二期展品展项中。(2)科普“三进”活动项目。志愿者们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卫生志愿服务,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将“三进”活动成为科普志愿者的常态服务内容之一。(3)科普讲解项目。作为科普志愿者常规服务工作,力争将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服务岗位相匹配,在服务过程中不但实现了服务他人,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实践性。(4)小谷围论坛、珠江科学大讲堂主持项目。论坛和讲堂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穗演讲,免费为公众提供的大型的、高层次的系列科普讲座,科普志愿者作为专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严谨、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努力转化为公众易懂的,既发挥了志愿者自身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又使社会热点、科技时事和科技发展前沿走进公众视野,走进公众的生活。

科普志愿服务的瓶颈与思考

然而在这个进程的脚步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社会和政府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到位。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力”、“免费劳动力”,随意支配工作,稍有怨言必定是横加斥责,毫不尊重。这些现象让满怀爱心而来的志愿者很失望,严重地挫伤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激情。(2)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不健全。我国的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得不说我们在制度体制上是不完善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法律做保障。而我国的第一部志愿者组织的法规是1999年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但它仅仅是地方性法规,具有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法规效力等级低,对志愿者及其组织的权益保障很有限且操作性不强。(3)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志愿者激励办法一般层次不高、内容不多、涉及不广、影响不大,使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认同,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久而久之,造成志愿者流失率高,持续时间不长的恶性循环。在激励机制方面的欠缺也是造成志愿服务组织人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科普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受到以上几点制约外,有关组织单位也存在着对志愿服务工作认识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为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保驾护航:(1)保障专项经费,善用激励机制。尽管志愿服务不以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但作为对志愿服务行为本身的一种认可与赞赏,特别是对象为没有任何劳动收入的在校学生,我们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必要的和餐食补贴,同时规范和完善激励措施,并应争取激励机制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的认可,这不仅是用人单位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倡导和肯定,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2)加强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结合展科技、文体,将志愿服务作专、作深,必须为志愿者营造一个持续培训的和条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人员储备机制,使他们不断地深入了解服务岗位、岗位知识以及个人的修养、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3)注重情感培养,满足自我价值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广东科学中心与高校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仁者爱人”,倡导的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等理念。

我们应注意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尽可能在岗位的安排上鼓励他们运用新知识、新技能,为志愿者提供一些适当的练习、成长和成才的机会。要让志愿者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不仅用制度留人,也用感情留人,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信互爱,让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即便毕业了,工作了,也能想到回到这支队伍中来,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随着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时尚,它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志愿服务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也必然会感召更多的青年投身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来,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作者:朱才毅 宋晓阳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

热点排行榜

中国期刊网|论文发表咨询电话:

热点期刊关注

期刊快速发表